周凌轲, . 关于“1+X”制度研究的综述——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 物流技术, 2021, 40(10): 145-.
“1+X”制度是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理实分离”问题的有效手段。自“1+X”制度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其就成为应用型与职业型高等教育教研教改的重要方向。通过考查物流管理“1+X”制度至今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赛促学”与“产学研合作”。为了让“1+X”制度能切实解决“理实分离”问题,并助力应用型与职业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案细化研究”与“对标研究”应该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产业人才与传承科学发展的双重目的。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也应该以“产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科学发展贡献程度”为其主要维度。由于“产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难以确定客观的量化指标,以高水平论文发表及其被引数量、高水平科研课题的承担数量、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奖数量为主的科研评价成为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衡量体系。在这种大环境之下,高校办学出现一个弊端,即重科研而轻人才培养。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为了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高校在扩充教师队伍之时也更多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虽然科研与教学本身并不矛盾,但在应用型高校与职业型高校中,偏向于科学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毕竟欠缺产业实践经验,对于产业实践中的人才需求不甚了解,从而导致了高校中出现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践需求脱节的问题,这种“理实分离”问题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9年国务院印发《职教二十条》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以“1+X”制度为手段,提升应用型教育、职业教育的质量。自此,“1+X”制度在各应用型高校与职业院校中开始试点的同时,其也成为教研教改的研究重要方向。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当前以物流管理“1+X”制度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进行考查,以“1+X”制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作为基础,结合研究人员的实际工作经历,揭示“1+X”制度的未来研究方向,并以本文的研究结论为“1+X”制度的实施与落地提供建议。
如上文所述,设计“1+X”制度的初衷是消除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理实分离”问题,“理实分离”问题的根源是因为高校中偏向于理论研究的教师难以准确洞悉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至于高校中的理论教学实际上落后于行业实践的发展需求。因此,引入打通高校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壁垒是最佳解决方法。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以“产学研合作”作为“1+X”制度实施的手段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如,贾铁刚(2020)认为,校企共同开发一体化教材是落实“1+X”制度的关键。因为企业是应用型人才的最终需求者,企业会比高校更为清楚它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让企业参与“1+X”教材的开发,实际上是将企业实际的人才需求反映到教材中,并通过教材的使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同样,蒋菲(2020)也认为,“1+X”制度是落实《职教二十条》的重要手段,因此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横向融通是“1+X”制度取得成效的核心。由于职业技能证书反映的是企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企业应该参与对于学生职业技能能力的评价,这是保障“1+X”制度能真正实现解决学历教育中“理实分离”问题的关键。张艳,刘军(2019)则认为,“1+X”制度的本质是满足企业对于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是以“X”职业技能证书为导向的学历教育教学理念重构,因此为通过“1+X”制度让应用型高等教育提高其为产业提供合格人才的能力,企业参与职业技能证书的设计极为重要。可以看出,这一类研究的核心观点在于“职业技能证书的导入是为了满足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设计职业技能证书的时候,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
首先,本文对“1+X”制度实施过程中需要产学研多方合作持赞同的观点。如上文所述,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无论是研究型高校还是应用型高校,甚至是高职院校,持有博士学位的研究型人才都是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科研成果也是高校评价的重要依据。正是由于这种现实导向,仅仅依靠高校进行应用型教育本身存在一定障碍,推进以职业型教育为主要目的的“1+X”制度更为困难。因此,让企业直接参与到高等教育中,由企业根据行业一线的人才需求提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建议是解决当前困境的有效方法。
虽然通过产学研合作推进“1+X”制度的实施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从当前的现实来看,这种逻辑并没有得到完全落实。要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1+X”制度实施,还需要作到以下两点:第一,落实物流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行业标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物流行业所涉及的领域宽泛,不同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将不同领域企业的职业技能需求同时反映在“1+X”制度中需要寻找各领域的共同点。在初级和中级“1+X”制度中,由于所需职业技能为行业基础,寻找不同物流领域的共同点相对容易,但在高级“1+X”制度中则不然,而此问题的顺利解决将直接影响“1+X”制度实施的最终成效。
第二,落实物流企业的参与激励机制。物流企业参与“1+X”制度的实施,如果单纯向行业协会(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出自己的人才需求,从而企业的人才需求能够在“1+X”制度中反映,从利己的角度看,企业并不会拒绝此一要求。但如果让企业直接参与“1+X”制度下的人才培养则不然,因为企业对于“1+X”制度的这种参与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利益。然而,当前研究中所提及的产学研合作恰恰是后者。因此,如果不能给企业对于“1+X”制度的参与提供足够激励,所谓的产学研合作将只能停留在纸面研究之上。
“1+X”制度在2019年被正式提出之后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职业院校教研教改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物流管理作为首批“1+X”制度的试点专业,这种研究在物流管理领域表现得尤为活跃。在上文中,本文对当前以物流管理“1+X”制度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作出了整理与评述,在本章节中,本文将以服务物流管理“1+X”制度的实施为目的揭示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由于当前物流管理“1+X”制度尚处试点阶段,在当前的实施方案下究竟能取得怎样的实效尚有待观察,本文总结的两大类研究也更多是从理念上提出了“1+X”制度的实施方向,但这些方向如何在实际过程中落地尚欠缺细化的执行方案。因此,下一阶段的研究应该在以下方面对“1+X”制度的实施提出细化的执行方案。
第一,标准化细化方案。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来讲,即使是相同物流行业的企业,根据其经营情况的不同,其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但是,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反映到“1+X”制度中时,必须对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标准化操作。由于对职业技能证书进行标准化操作势必拉大证书所代表的能力与实践技能之间距离,如何在证书对于职业技能的代表性与标准化之间作好平衡,是下一阶段“1+X”制度研究需要讨论的主题。
第二,“产学研合作”具体执行方案。在当前研究提出的两大方向中,“以赛促学”相对容易实现,且从实践来看,“以赛促学”在部分学校已经得到了有效执行。但“产学研合作”更多存在于纸面,及时存在“产学研合作”,其合作内容也无关于“1+X”制度的实施。如上文所述,本文对于“产学研合作”对“1+X”制度的实施具有的积极促进作用持赞同意见,因此本文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中,有关如何细化“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执行方案的研究应该成为研究的一个方向。
“1+X”制度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是一种顶层设计上的创新。事实上,从当前的“1+X”制度的试点工作来看,“1+X”制度究竟能给我国的应用型与职业型高等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尚属未知之数,同时“1+X”制度具体该如何实施也没有定论。在这种情形下,选择经过验证的对标,从中提炼有助于“1+X”制度实施的经验,对全面取得“1+X”制度实施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从当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来看,尚未见从对标视角展开的研究。事实上,由于“1+X”制度在我国尚处试点,在国内难以找到可以作为对标的研究对象。因此,将研究的对象拓展至国外,通过国外实施的类似制度所取得的经验,可以提炼出有助于我国“1+X”制度实施的建议。
在高等教育中,由于重学术轻实践的倾向导致的“理实分离”问题并非我国独有。因此,各国的教研人员都应该会针对此问题探索解决方案,至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韩国、日本的民间资格证制度;德国的职业资格证制度,这些制度在本质上与“1+X”制度具有相似性,其已经得到高等教育界与行业双重验证的经验应该得到提炼,以此服务于我国的“1+X”制度实施。
高等教育中长久以来存在的重学术轻实践倾向,以及以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师资队伍构成导致了高等教育中存在“理实分离”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国务院印发了《职教二十条》并开始实施“1+X”制度。自此,“1+X”制度成为应用型与职业型高等教育教研教改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文献研究的方法,以物流管理“1+X”制度为主要对象,对迄今为止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与评述。通过本文的整理,可以发现当前物流管理“1+X”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赛促学”与“产学研合作”上,本文对上述两类研究的整体观点持赞同意见。但本文也发现,当前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1+X”制度而言,更多是一种实施理念而非实际可行的实施方案。基于此,本文认为在未来关于“1+X”制度的研究中,探讨“1+X”制度的细化执行方案,以及从国外类似制度中寻找对标是可行的研究方向,同时也将成为本文作者未来的研究重点。
扫码加入微信公众号